• 首頁
  • >
  • 世界公民證書課程:日本熊本服務體驗...

世界公民證書課程:日本熊本服務體驗團 2017

日期: 21/07/2017

 

活動日期:2017年7月17-21日

 

活動名稱:

世界公民證書課程2017─日本熊本服務體驗團

 

主題:環境保護及持續發展、貧窮

 

概述:

透過義工服務,關心當地災民;同時透過入住當地家庭體驗日本文化及生活,提升青少年對世界議題的認知及思考能力。

 

目的:

1. 透過義工服務,關心當地災民,並增強對環境保護及持續發展的意識和重視;

2. 透過入住當地家庭了解和體驗日本文化及生活;

3. 藉著與當地大學生交流,提升青少年對世界議題的認知、關心世界與個人的關係、發揮創意及思考能力,成為真正的世界公民。

 

參與學生名單:

4B 4 周德穎

4B 7 馮寶珊

4C 9 賴君悅

4A 15 蕭樂瑤

4B 14 麥玉怡

4B 2 卓玲

5A 11 葉皓晴

5A 16 盧敏兒

5A 19 吳梓蔚

5A 23 袁美雪

5B 12 巫卓妮

5B 5 鍾汶珊

5B 22 吳煒峰

 

 

學生活動感言

 

6B 巫卓妮

 

  這次的體驗讓我看到日本的另一面,打破了以往我對日本的印象,讓我感受深刻。由於日本位於地震帶,因此居民時常需要防範火山及地震,但地震仍然為人們帶來前所未有的傷害。當我看到鐵路、大橋受到破壞,災區呈現在我的面前,我深深感受到大自然的威力。

 

  讓我最深刻的是日本人對環保的重視。我和組員們現他們對垃圾種類的分類十分講究,例如可燃燒的物品、不可燃燒物品、瓶和罐也分類仔細,亦會在災區搜集尚可使用的物品。這給我上了寶貴的一課。

 

  對於日本人對環保的重視,我實在自愧不如。這次體驗喚醒了我對環保的關注,回港後,我到海灘執拾垃圾,才發現海面上其實有很多飄浮著人類所棄置的垃圾。人類對大自然的破壞實在太多,所以我決定從自身出發,在生活上培養環保的小習慣,例如將垃圾分類到三色回收箱,實行 4Rs 的環保原則等。雖然每一小步 不能對地球帶來很大的改變,但我相信只要每人行一小步,便能成為一大步。我會呼籲身邊的人跟我一起培養環保的小習慣,為大自然地球略盡綿力。

 

  除了個人參與外,我認為政府應該投放更多資源在環保方面。對比起日本健全的垃圾回收的發展,香港實在是微不足道。我對於日本垃圾的分類回收處理方式、整個國家的垃圾處理系統以及國民的遵守性感到由衷的敬佩。在香港,雖已有三色回收箱,卻並不是隨處可見,即使市民願意使用,亦難以找到他們的蹤影。另外,政府應興建回收工場,使回收的物品能夠有效使用。

 

  長遠來說,政府應提升市民環保意識。我認為政府可從教育著手。首先,學校可聯同環保組織舉辦講座,提高學生的環保意識。其次,校園內也應設立不同回收箱,使學生學習把廢物分類。藉著教育能夠提升市民的環保意識,達到可持續發展。

 

5B 卓玲

 

背景、理念及目標:

 

  本人在本年七月十七日至二十一日參加由香港中華基督教青年會舉辦的世界公民證書課程2017之日本熊本體驗團。是次活動是為了讓參加者認識當地的環境與可持續發展,例如在當地的垃圾分類、塔門清理垃圾等。

 

  另外,我在家庭住宿中體驗到多元文化,也曾與日本熊本與大學生交流,認識彼此國家的文化。

 

回應世界公民議題

 

聯繫家庭的愛:

 

  日本家庭觀念非常重,重視與家人的聯繫,例如我入住的家庭是大家庭模式的。這家的房主是與長輩居住在一起,但在香港是較少見的。房主夫婦下班後會與小朋友看卡通片,晚餐後會與家人一起聊天。我認為這些聯繫家人關係的舉動是非常難得的。

 

人與人之間相處:

 

  日本人非常注重禮貌和尊重。

日本的公共場所普遍寧靜,日本人認為保持安靜是尊重別人的表現。他們非常有禮,例如鄰里間常打招呼問好。他們很好客,房主送了不少紀念品給我,儘管我們語言不通,他們都熱情地款待我,可見他們非常注重人與人之間的關係。

 

日本熊本體驗團內容:

(一)實地參觀阿蘇南村災區情況,之後為災區進行清理、

(二)協助當地災民清理瓦礫、木材,垃圾分類和神社清潔

(三)入住當地家庭,與房主進行交流

(四)到臨屋區探望老人,為老人表演節目

(五)與大學生進行交流

(六)參加當地名勝及了解當地水源

 

反思、學習成果及建議:

 

  香港多以小家庭為主,不少人不願意與長輩住在一起,認為照顧老人很麻煩,加上很多長輩不想成為子女的負擔,選擇獨居或在老人院居住。但我認為老人曾對社會作出不少貢獻,我們應好好珍惜他們,正所謂「家有一老,如有一寶」。大家庭的居住模式是中國千年流傳的文化,我們應該尊重和愛護長輩。

 

  其次,現今香港大多父母都是雙職父母,沒有時間照顧和陪伴小孩,彼此間缺乏溝通。科技發展快速,現今多以電子產品進行通訊,容易令父母與子女產生隔膜,彼此對家庭的歸屬感減低。政府應鼓勵成年子女與父母居住,並且加長者津貼給老人。畢竟他們對曾經的社會作出貢獻。

 

  是次活動令我明白到與家人的聯繫是多麼重要,在寄宿家庭中,他們在晚餐後與我聊天,令我感受到家庭溫暖。我平時在家吃完晚餐便玩手機,與家人並沒有溝通。總括而言,這次活動令我獲益匪淺,希望以後可以繼續參加有關的體驗團。

 

6B鍾汶珊

 

感想

 

  這次的體驗非常深刻,更改變了我對日本的印象。以前到日本旅行都只是去了繁華的都市,例如東京,都只是看到日本美好的一面,並沒有仔細留意日本之所以能發展成今天的成功,其實背後亦有着不少的辛酸。

 

  日本位於地震帶,居民的安危受着地震的威脅。而今次的地震為九州、熊本帶來不可逆轉的破壞和傷害,復修活動更達二十年。今次體驗團能給予我參與熊本復修的工作,令我看到大自然災害的威力,不少道路因地震而出現裂縫,更有橋因山泥傾瀉而倒塌,房屋亦有倒塌,村內的水力發電裝置更損壞,未能為該區提供電力,影響該區居民生活,令居民要搬遷到其他地方離開自己的家園。

 

反思

 

  從復修工作中看到日本人為可持續發展的努力。在環境保護方面,當地政府推行了不少環保措施,例如垃圾分類、水力發電等。垃圾分類非常仔細,分為衣物類、塑膠類、玻璃類、廢紙類,有不同顏色膠袋去分別垃圾的類別,再運去堆填區或回收場。可見日本人對環保的執着,亦非常值得我們學習。

 

  這令我反思到香港的垃圾問題。在回港後的清潔海灘活動,令我感受到香港在環保上的不足。當我看到海灘滿是垃圾,讓我反思,若果每個人都做好自己的本份,自己用完的物品自行清理好,使用前比使用後更清潔,香港的環境污染問題定能有所改善。若果我們能做好垃圾分類,相信堆填區飽滿的問題亦能有所改善。要使香港達致可持續發展,就要我們與政府攜手合作,打造更美好的香港。因此,我認為要改善香港要由自身做起,在生活上要培養垃圾分類的習慣,善用三色回收箱,自己不合適的物件但能重用的,就捐給有需要的人,在購物時亦自行攜帶環保袋,減少使用膠袋,為環境出一分力。

 

建議

 

  政府宜提高環保意識,投放更多資源在環保上,例如規限廢氣排放量,垃圾徵費等,都能喚醒市民對環境保護的責任,從而改善環境污染等問題。長遠而言,教育市民環保意識是別具重要,能從根源上去解決問題。例如在電視廣告宣傳或在校內舉行相關的講座,以教育民眾的環保概念例如介紹三色回收箱和垃圾分類的重要性,潛而默化地改變市民根深蒂固的習慣,令人願意為香港環境出一分力,達致可持續發展,塑造更美好的香港。

 

相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