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A沈銘俊獲《中學生拍片反思社會:考試已脫離求學本質》專訪
來源:Topick
報道內容(節錄)
中學生拍片反思社會:考試已脫離求學本質
聯合國兒童基金香港委員會(UNICEF HK)舉辦的短片活動《聆聽.一分鐘》,鼓勵青少年透過拍片,與家人及社會分享他們的憂慮和想法。
今年兩位參加者英毅和銘俊,就以作品表達自身對家庭和教育制度的感受,他們最後想問的是,在現實中追夢是否可能?
《聆聽.一分鐘》由《狂舞派》導演黃修平作導師,同時跟參加計劃中的三位年青人,共同創作紀錄片《明天我》,紀錄他們的拍攝過程,結合深度訪談,作為短片項目的伸延。黃修平強調:
「這計劃不是精英比賽,非挑選最佳作品,而是從這些由中四至中六的年青人的短片中,感受到他們某些聲音想表達,譬如講教育制度,家庭衝突,以及在夢想中的迷失,從而展示了今日年青普遍的問題。」
香港教育是否出了事?
16歲的銘俊,短片作品《親情投資攻略》就拍自己生活日常,當中反思學問的意義。正讀中四的他,覺得中學讀書壓力比小學時更大。
我記得自己小學時很開心,學校常有遊學堂,可是步入高中後,上堂便集中講考試技巧,不再是讓我們追求真理,如果在堂上尋根究底,老師或同學可能認為阻礙了進度。這令我思考究竟教育是否只是篩選工具,脫離了學習的本質?
問他是否抗拒考試?銘俊笑道:「我其實喜歡考試,因為可以放半日,有時間跟同學去玩!老實說,我能享受考試過程,卻不贊同其目的,有老師講過,考試是滅絕人性,只是挑選部份能進大學的人,考試看似公平,但每個人的特質不同,最後仍是不公平的。」
發夢易追夢難
黃修平也是由獨立片起步,以過來人身份,他觀察到:「這一代人相同的煩惱皆來自讀書壓力,由此引伸到社會競爭太大,價值太單一,不容許空間發展個人興趣,你喜歡拍片或游水,但若阻礙了讀書成績,興趣就要被犧牲,這是很可惜。當然在我求學年代,這狀況已存在,現在考試演變成TSA、DSE,問題依然沒改善,還更加嚴重。」
他發現今日多了平台讓年青人追夢,如YouTube,自己以前從未想過可以如此發表作品。但與此同時,能讓你夢想成真的機會依然很小,所以關於夢碎的故事,比以前更加多。雖則這個城市令人喘不過氣,兩位年青人卻未因此感到「灰爆」。銘俊稱仍會繼續去拍片:
對年青人來說,未必花時間看太多文字,一張圖又表達不夠,拍片是有效分享想法的工具。一班人為同一件事而努力,過程中更加留意到生活上細微事物,成為我想拍下去的動力。
沈銘俊同學執導的短片,作品獲UNICEF HK《「聆聽.一分鐘」短片比賽》青年創作獎。
黃修平拍攝的《明天我》記錄片預告: